育兒心得︱高材生捱過劍橋讀書低潮成教育心理學家 呼籲父母勿抹殺孩子發光點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4/02/09 11:57

最後更新: 2024/02/19 10:23

分享:

分享:

Michelle靠著自省能力,捱過在劍橋大學的低潮,成為教育心理學家。

【育兒/學童輕生/心理學/劍橋大學/海外升學】香港接連有學童輕生,當中不乏有大學一年級生,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穎昕(Michelle)表示自己最難捱都是初升上劍橋的時候。站在最前線的她接觸很多問題學生,她以自身的經歷勸勉學生,並提出「多元智能理論」籲學生要學會自省能力,而家長則要因材施教,不要著眼於孩子的弱項而忽略了強項,「小時候就封了孩子路,剩低讀書路其實很危險」。

正在懷孕的Michelle笑言自己很快就要落場實踐多年來學到的育兒理論。她出身小康之家,自小學習動機高,成績不俗,因為明白一個道理,成績好有著數,不會有人鬧,亦會得到老師的讚賞及較多選擇。從小學開始她就擁有自省能力,思考出「愈早努力付出相對小,愈遲努力便愈辛苦。」直到會考滿心期待可以「拔尖」進入大學,可惜失手,便決定到英國升讀高中。

英國小班教學提升學習興趣

當地的小班教學進一步提升她的讀書興趣和狀態,在A-level拿到優異成績,順利考入劍橋大學。當時她知道自己的性格喜歡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,又喜歡與小朋友溝通,加上看到陳慧琳在《無間道》中飾演心理學家,令她知道原來可以用談話治療去幫人,便選擇修讀自然科學系中的心理學。

豈料入讀尖子雲集的劍橋後,Michelle的學習表現由朋輩中靠前的位置一下子跌到落至中下,「覺得自己很不濟,很大壓力,聖誕假回香港不想返英國,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年中測驗,很擔心不合格!」幸好,這個時候Michelle的自省能力啟動,「提醒自己要盡力堅持」,加上一批香港的劍橋學生互相鼓勵,在同伴的支援下,心態上調整自勉「成績跌一點不要緊,慢慢追返上去。」她用「挑戰極限」來形容在劍橋讀書的時光,見到有同學讀到抑鬱焦慮,也有同學中途主動或被退學。

Michelle生長在小康之家。受訪者提供

劍橋讀書鍛鍊超強抗逆力

她透露大學一年級時,一星期除了要應付約20小時的講課和實踐課、交3篇論說文、1份數學功課,還要上四次教授一對二的指導課(和一位同學見教授並被直接問書)。英國的大學通常約12個星期是1個學期,而劍橋則是8個星期1個學期,因為要遷就教授做研究,所以課程特別讓人喘不過氣。有得有失,Michelle的抗逆能力便是這樣訓練出來,「之後到HKU讀Master時就不覺得辛苦。」

正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,Michelle才懂得現在學童的難處。她指香港的學童選擇輕生,很多時候緣於兩個問題,一是教育模式、二是社會環境。香港學生的學習壓力繁重,不少家長因工時長未必有時間輔助小朋友,卻對子女的成績要求高,令學生很無助。

此外,有部分學生未能合宜地調節對學習表現的期望,讓他們無論成績如何都很大壓力,成績好又覺得不夠頂尖,讀不到又覺得無希望;社會環境方面,本地的的工種有限,難為擁有某些讀書以外的強項的學生提供出路,加上社會風氣鼓吹從事某些行業才叫出人頭地,灌輸讀書叻就成功的想法,讓成績差的學生更懊惱。

家長不要抹殺小朋友發光點

Michelle坦言要在概念或者意識上轉變,早些找到小朋友適合的路,她提議家長「如果發現孩子的讀書能力較弱,可以著手幫他尋找和發展強項,我經常跟家長講不要只去追他的弱項。曾有一個學生極有音樂天賦,家長卻經常將學習掛在口邊,成績跌便安排全部課餘時間補習,以罰學生,告訴他成績不好就不能去玩音樂。這樣學生連唯一可以發光、覺得自信、得到朋輩認同的機會都失去了。從小就封了他們其他去路,剩低讀書路其實很危險。」

育兒宜採「拔尖補底」

不過Michelle也指,不能完全將責任落在家長中,更多是因為社會環境和風氣,所以育兒更要「拔尖補底」及提倡個人化,用一半時間發展個人興趣和強項「拔尖」,用一半時間提升弱項「補底」,兩方平衡。「及早幫助孩子培養正面的自我形象及自我價值,例如雖然成績麻麻但劍擊好叻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保護因素。」

擁自省能力更有目標

Michelle在訪問中強調的自省能力,其實是來自「多元智能理論」,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霍華德·加德納(Prof. Howard Gardner)提出的教育理論,智力不只是IQ,而是可以分為8種,包括語言智能、空間智能、邏輯數理智能、肢體動覺智能、音樂智能、人際關係智能、自省智能及自然辨識智能。

內省智能強的人了解自己的強弱項、興趣、情緒和需求等,因此懂得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和規劃,亦較自律地朝目標進發。例如知道自己喜歡運動,潛能高,讀書卻遜色,就識得選擇鍛鍊運動才能,讓強項展現。相反,Michelle亦遇到很多學生和朋友,就算成績優異,工作成功,賺錢很多卻不快樂,甚至有情緒問題,只因根本走在不適合自己的路上。

現今小朋友返學很忙,加上個人空間和時間有限,或沉迷網絡電玩,所以自我對話的空間更少,長期沒有疏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,就更容易迷失、煩惱和出事!身在前線的Michelle坦言「太多這些個案,偏偏沒有人教學生如何自省。」她說已經報讀了教育心理學的博士課程,將會展開6年的兼讀生涯,研究自省能力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靠寫日記排走負面情緒

作為教育心理學家,工作常接收到負面的情緒與個案,尤其聽到家長責打子女她也感到難過和無助,如何排走這些情緒?Michelle主要靠與家人傾談,以及寫日記──這個習慣已經持續16年,「有些個案都令我很感觸、不解、生氣、甚至會喊,記下感受和想法的過程是非常療癒的,亦能幫助自己每天清空情緒。日記中的自我對話很重要,我會思考並鼓勵自己下次做得更好。」

快將成為媽媽的Michelle坦言心理學除了令她成就喜歡的職業外,也有助自己的人際及兩性關係。她感恩有家庭的支持,以及能遇上老公,「他在心理學上刺激到我,令我發現自省能力的重要性,與我共同在這方面學習和進步。」提到做媽媽的心情,她覺得所有媽媽都很偉大,BB出生後希望自己不會跟住社會風氣隨波逐流,要因材施教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Michelle指原生家庭對一個小孩成長有莫大關係,影響可以延至成年時期。親子、父母、以至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好不好,均影響學生的學業和社交情意發展,「家庭問題為不少學生帶來沉重的壓力,引致負面的思維和情緒,心理及生理都會受影響,自我形象低,不肯信人,甚至有創傷後遺症。。」然而,她鼓勵原生家庭環境欠佳的學生,縱使我們不能決定出生環境,但可以逐步強化自己跨過難關──「你身邊其實有很多想支援你的人,有需要的話可找輔導解開心鎖。每個人成年後均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環境,發揮獨特的技能和優勢!」

Michelle透過寫日記來排解負面情緒。湛斯雅攝

Michelle育兒小貼士:

1.小朋友有拖延問題

先要了解小朋友拖延問題的成因及徵狀,一般有3種

1.缺乏學習動機:促進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的方法包括與孩子聊「點解要讀書?」、將讀書的內容和日常生活及未來聯繫、進行生涯和職業規劃等。如果小朋友年紀較小就可多運用外在動力鼓勵他們,如父母的稱讚和陪伴、遊戲、及獎勵計劃。

2.專注力失調:有些小朋友很想做好,但天生注意力不足,其中一個症狀便是拖延。家長宜訓練和提升孩子的專注力,如善用時間表、計時器、視覺提示、小休、遠離讓他們分心的物件等。情況較嚴重的話,可諮詢精神科醫生的意見,看看是否能受惠於藥物治療。

3.高要求/完美主義者:這類學生有時候因為自我要求太高,害怕出錯,所以會耗很長時間思考大綱或計劃才能開始工作。他們也容易給自己太大壓力,造成焦慮或逃避的行為。家長宜引導他們調整自己的要求至適當的水平、靈活去思考和運用時間、以及有效地管理壓力等。

2.中學生用名牌虛榮心重

家長的身教很重要,可以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消費模式有沒有影響子女,並作出調整。不少學生追求名牌是為了提升自信心,或被朋輩影響。若不想孩子盲目跟風,家長宜協助孩子透過合宜的途徑建立自信和正面的自我形象,同時強化他們理財及批判的能力,讓他們更有智慧和信心為自己作選擇。

3.沒有患病卻經常戴口罩

Michelle指接觸過部分學生,到現在仍未習慣脫口罩生活和社交,甚至在學校連飯也不願吃。他們的困難通常分為兩種,一是社交能力弱,擔心或誤會別人的想法,不懂得面對別人對他們外貌的評語。家長宜協助孩子作換位思考,明白其他人其實覺得不戴口罩很正常,亦可以和孩子討論和練習面對別人的評語的技巧;二是天生固執,讓學生難以適應轉變。家長可以透過傾談或社交故事,解釋環境的改變讓我們可以安全脫下口罩生活,消除孩子的憂慮。此外,可以和子女分析戴口罩的好處和壞處,以及甚麼時候應該戴,甚麼時候不需要戴,過程中儘量引導孩子思考和做決定,一步一步改變習慣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💯備戰考試季!立即下載免費試題👉🏻【中英數常識試題下載】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】 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兒童健康百科】 【職場文化智慧】 【家事百科全書】

記者:陳麗薇